• 欢迎访问誉卿博客,推荐使用最新版火狐浏览器和 Chrome 浏览器访问本网站。

  • 初不解禅心未住,悟后逍遥游处方。 山水有情皆由心,见山见水皆天堂。

心经结缘录

学佛 yqdnsjs 9年前 (2015-03-02) 170次浏览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

佛說佛法共有八萬四千法門,每一法門皆可渡人成佛。以八萬四千為數,其實比喻方法極多,只要領悟箇中道理,任何方法皆可成佛。而「般若心經」是眾多佛法中最簡易的方法,此經普遍程度,亦為群經之首。唐玄奘法師將數百冊「大藏經」的精義寫成此經稱謂「心經」,乃喻群經之精粹所在。

般若波羅蜜多心經
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舍利子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受想行識,亦復如是。舍利子,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。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想行識,無眼耳鼻舌身意,無色聲香味觸法。無眼界,乃至無意識界。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。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。無苦集滅道,無智亦無得,以無所得故,菩提薩埵。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心無罣礙,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。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盤。三世諸佛,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故知般若波羅蜜多,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無上咒,是無等等咒。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。故說般若波羅多咒,即說咒曰,揭諦揭諦,波羅揭諦,波羅僧揭諦,菩提薩婆訶。(共二百六十八字)

般若心經版本
佛教教義,博大精深,每一卷每一字都含有極深的哲理。據統計,佛教遺留下來的佛經,共有三千零五十三部,一萬一千九百七十卷。
在佛教經典中,最重要的部分,稱為「般若部」。在這「般若部」的經典中,最具代表性的,是「大般若經」。
「大般若經」多達六百部,但「大般若經」的精髓,卻在一篇僅二百六十多字的「般若心經」之內。因此,「般若心經」被喻為「大般若經」的心臟,也就是真真正正的「心」經。誦讀了這篇經,就等如誦讀了六百卷的「大般若經」。

般若心經淵源
「般若心經」詳名稱作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」或「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」。有多種譯本,一般認為有八種翻譯版,流傳於世。
中國最早的漢譯「心經」,相傳是由鳩摩羅什(KUMARAJIRA)所譯成的,至今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。
中國佛教以顯宗為主要特色,所念誦的心經,卻釋出於玄奘法師的翻譯本,與鳩摩羅什的翻譯本只有數字之差。
據聞當日唐太宗曾經出榜昭告天下,徵求高明將「心經」再度刪改,如能刪一字而不失其義者,賞黃金百兩,結果無人可改此經一個字。可見「心經」確是字字玄機,絕不簡單。

般若心經淺解
「般若心經」其實是一篇哲學論文,是最高佛學的宇宙觀。因此,心經沒有宗教色彩,任何宗教任何人士均可誦讀,體驗經中的智慧。
佛祖釋迦牟尼說修法共有八萬四千個法門,每一法門皆可渡人成佛,所謂「八萬四千個」,只是比喻,謂方法極多無以為數,只要領悟箇中道理,每個人都有自己可選擇的方法。所謂「皆可成佛」,亦是泛論一個人得到極大的快樂,非指死後可以成仙成佛,乃指今世能超脫「生老病死苦」,掙脫人世間種種不幸和痛苦,做一個快樂的人罷了!
「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」是什麼?最簡單而又最流行的說法,是說依照「般若」的奇妙方式修法,可使人脫離「生老病死苦」的煩惱,達到安樂平和的境界,得到永恆的幸福。

摩訶
「摩訶」二字乃源於梵語MAHA的漢字譯者,代表了「大」、「多」、「勝」的意思。「大」是「巨大」、「多」,但並非指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指的「大」,而是一個喻詞,意謂不拘時間空間均能充盈宇宙整體的一種存在力量。因此,無物可與這「摩訶」比較。人的智慧是有一個限度,因此「摩訶」之多之大之勝,就非人的智慧所能量度。譯者既再中國文學中找不到一個名詞可代替「摩訶」,只好音譯。這是一種費煞心思的譯法。其比喻之「完滿」即「宏大」,乃宇宙之源的形容詞。在吳承恩著的「西遊記」中,有一段妙絕的故事,正好解釋了「摩訶」的真義。話說孫悟空自詡打一個跟斗可翻十萬八千里。佛祖指出無論他翻多遠,也難逃出他手掌之內。結果孫悟空翻了幾個跟斗,在一山上寫上「老孫在此一尿」六字,回來向佛祖逞強。怎料佛祖將手掌一伸開,只見孫悟空一直未跳出如來佛祖之掌心之內。如來佛祖非施法術,只是在孫悟空一躍上天的剎那,將自身與大自然合一,達到所謂「天人合一」的境界,也就是「摩訶」的境界,任孫悟空怎樣飛,也飛不出這宇宙,也就是如來佛祖的手掌之內。如來那一剎,是體認了「摩訶」。

般若
「般若」一般的解釋,是「智慧」,但「智慧」二字只能描寫「般若」的表面,不能完全透徹地解釋這二字的神髓,因此「般若」不直譯為「智慧」,而跟原梵語音(古時之印度音)直翻過來,其目的在說明,「般若」二字,在中國文字裡,無法找到二字可以代替。「智慧」是指人類對世界萬物所知所解的能力,稱為「世間智」。人的智商有極限,所見所聞,只是凡夫凡眼分辨出來的一種見解,並非宇宙的真相。宇宙之大,非人類智商可隨可及,雖有科學家、哲學家參透宇宙,但站在佛家的眼光來看,還覺得未夠「真知灼見」,因人受六識而生感覺,這感覺是妄知妄見的,只是人眼中「自以為是」的一種見解。「般若」是指一個人非以肉體感覺器官所論定出來的真實智慧,而以人的靈性所體會的真正智慧,稱之為「無漏智」,這包融的宇宙真理,這才是「般若」!所以你我皆有「世間智」(智慧也)。但不是一定有「無漏智」(般若也)。「世間智」你我易尋,人一出生後就不斷受到教育,但這些教育,是人肉體所體會的智慧,有極大的侷限性,非宇宙的全部!直至成長到一個階段,發覺肉體所感覺的世界外,還有非肉體以外的世界,物質世界有極大的侷限,物慾使人窮一生之力追求而依然感到空虛、不快樂,於是開始發現人可藉另一途徑,得到離苦得樂,達到永遠幸福的方法,乃以「無漏智」(即般若)這無上智慧去體會。但得到「般若」,非要你拋開一切世間智,就可以得到,反之,要盡得「世間智」才可達到「無漏智」,人要修習一切世間智慧,通過聞、思、修三個境界,才可以慢慢達到靈性的體會。亦即是「般若」境界。因此「世間智」乃造船之木,「無漏智」乃渡我們到快樂淨土之船,無木不能成船!無世間智亦即無「無漏智」。人面對人生,經世間遭遇而深受體會,才可以達到「般若」的「無漏智境界」。人產生智慧,是要經人生體會而來。因此愈多經歷的人,愈易透徹「般若」,由看文字,到觀照,到實相的人生體驗,累積了多少感覺才到那「般若」的境界。世間智要去領悟,才可以開竅!所以「般若心經」,是加速我們看透萬物真相,而比別人更快活地活得更快樂的無上方法。「般若心經」已被證實可以通過誦讀,令人精神集中,腦活神通。人腦一活,所有的智慧都來了,決斷也英明了,自然選擇正確,行起大運來。「般若」就是佛性,「般若」通過覺悟世間智的真實面貌後,產生出來的一種人生觀。這人生觀,非源於肉體六識,普通人的智慧,乃源於宇宙,悟徹來源的「般若」,故稱為般若的實相,這是真的智慧,永恆的智慧,消滅一切煩惱,永恆的「定」!永恆的「定」在快樂與幸福之境!

波羅蜜多
人是演員,來到這生要演這個角色,既是演員,就應有演員道德,盡量將自己的戲演好!但偏偏人是自找麻煩的動物,總在妒忌人家演的角色,自己出場演小兵,總在妒忌人家演皇帝的。結果舞台亂了,因為小兵搶了皇帝的戲來演。好的戲,要靠每個重視自己崗位戲份的演員,去演好自己的戲份。人要將自己應做的事做好,獲得圓滿成就,是最大的成功。因此不要談宗教,也不要談到外太空去,將自己的本分做好,就是人生了。成就一件事,從開始向自己的目的地出發到完成,印度人就叫做「波羅蜜多」。在這個過程中所用的方法,亦稱為「波羅蜜多」。因此「般若波羅蜜多」,就是說依照般若的方法,從茫茫苦海中解脫生老病死苦,到達永恆的快樂,這過程就是「般若波羅蜜多」了。另一個有趣的例子。每個人都有旅遊的經驗,請問,你上次旅行往哪處去?打個比喻,當是台北吧!還記得自己住在哪一家飯店,哪一間房間嗎?相信很多人都不記得吧!其實人一生下,像入住一間酒店一樣,我們的身體就如酒店一樣,給我們的靈體寄居,直至再要上路,又要住另一間酒店CHECK-IN罷了!人的生死,就如CHECK-IN和CHECK-OUT,由一家酒店到另一家酒店!因此,不必太執著於這家酒店給你的東西,只要住得舒舒服服就好了!但偏有人一住入這家酒店,就痛苦得很。不但住得不快樂,還將自己住的那家酒店弄得奇形怪狀,地基斜歪,空氣絕不流通。在這酒店住,辛苦極了!「波羅蜜多」,就是指如何可以使你在這酒店住的快樂,直至CHECK-OUT搬到另一間酒店住為止。佛家認為,一共有六種方法:
第一種方法,叫做「佈施波羅蜜」。就是不斷的送東西給別人!世間最奇妙是你怎樣對人,人自然怎樣對你,你恨一個人,不可能冀求別人會喜歡你。你想人家對你笑,你必須先要向人家笑,這是很簡單的道理。試看,遇到好朋友,不率先伸出你的手,人家不會伸出手來,一切以自己先做一切事都會圓滿很多。「施」比「受」偉大之處在這裡。
第二個方法是「持戒」。很多人一見「戒」字就驚,因為要改變自己的壞習慣。他們會說:「江山易改,品性難移」。一個「難」字,將自己不願改變性格的藉口都引來了,自己好不風騷!其實江山易改,品性「可」移,「不」移,只是自己不肯「移」罷了。
第三種是忍辱波羅蜜。受人迫害,自然痛苦,要忍才不會有爭,所謂「忍一時風平浪靜,退一步海闊天空」。但誰也要問,為什麼要忍。這「忍辱」兩字,非一般的「忍」,而是將之看成另一種的境界。人的業力始於因果。有因必有果,每一件事,都有一個原因而來的。人家罵你,必因你以前也同樣罵過人,人家受到極大的痛苦,於是這痛苦的感覺,目前回到你的身上。在人生的過程中,我們被安排,我們被安排在這一家酒店CHECK-IN,這「安排」是因前生種的因,故安排結這個果。因此有人入住五星級大酒店,有人入住普通旅舍。這「忍」是滿足於自己目前所既有的,將之做到最好。一家普通的酒店,亦可以成就一間有特色有格調的酒店。因此滿足於既有,是「忍辱」之真義。
第四種方法是精進波羅蜜,這精進在指人在世為達到快樂的彼岸,力行是重要的,也就是努力決定一切。每個人都是一棵樹的「根」,每個人,有很多人在倚靠你。如你已婚,妻子、子女都靠你,你是一家的支柱。你是人家的兒女,父母對你寵愛,更不能將自己變成一棵永不能獨立生長的壞樹。人是根,人是樹。要自立,要站的穩。這「站的穩」,必要努力才成。
第五種方法是「禪定波羅蜜」,講求精神集中,人分心,大事難成。所謂一心一智一德,思想集中,才有力量,才有智慧!曾有人訪問雷根總統問他成功秘訣,他說:「我只懂想一件事,然後做好一件事。結果我成功了。當我失敗時,我回頭一望,那時原來我再想多過一件事!」要達到永恆的快樂,得知「般若」偉大智慧,人必須學習禪定也就是思想集中。
第六種方法是「般若波羅蜜」,就是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」所說的大智慧,能夠看通世界,才可以知道自己所行的道路,到底有沒有意思?所謂「五度如盲,般若為導。」以上所提的方法,都要用「般若」來引導。不知「般若」的真智慧,這「五度」也很容易走岔了路。
因此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」的「般若波羅蜜多」,你指人必須瞭解人類的大智慧,是在解脫生老病死苦,達到超越輪迴因果,永恆定在快樂的境界。這目標,不是在遠遠的天外,而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。一日不能快樂,終生不能快樂;終生不能快樂,下世不能快樂。每日的快樂,是真正的「般若」。禪宗有「日日是好日」這精句,正好解釋了這種感覺。佛學最令人折服的地方,是一套宏觀的宇宙論點及人生的達樂方法。要人不侷限於外物,明心是性,擁有如來佛的「自由」(靈性上)、這是大自在,大自由。而能達到這個境界,也就是「佛」了。要在担驚受怕中成「佛」,那一定不是「佛」。波羅蜜多,其義在「完成」這一境界,但又以「不停留」的方式,達到這種大自在。什麼叫做「不停留」呢?最好以「水」來打個比喻吧!無論「水」放在任何容器之中,它都能收放自如地隨著容器的形狀,而改變自己的形體。在那一剎放的容器內,水雖然改了形,但還是水。無論你放在哪一個容器內,水雖變成那一容器一般,但還是「水」。「水」在表現了「大自在」的真義。人的「靈」如「水」,在任何人身,都如人,但靈一離開,靈永遠可以有不同的形。但是--如果水在一容器內冷凝成冰後,就失去了這自由無物的性質,也失去了大自在。等如人的「靈」定在一個人體上,也自然失了自由性,失了大自在。


「般若心經」的「心」字,可作「心臟」解,意喻解經的心臟,比喻其重要性。人有一顆「不動心」,埋於心靈深處,這是唯一真實的心。以「水」喻「心」的話,「水」無論多麼驚濤駭浪,但在海底深處,水的本貌,平靜無比。水之所以動,完全是由於環境所做成。波浪與水底之水不一樣。但大家都是水。水的本質為「不動」的。同樣「心」,每個人的表面多麼變動都好,但每個人的內心深處,都有一顆寧靜的心,這心,是不動心,一切眾生都有這顆心。因此,「般若心經」,是指每個人,都有這超越時空,永恆存在,超越實在的理性之心。因此「心經」這簡稱的另一真義,是說明這部經的精華實難以脫離此般若之智的不動心。這講法對「人」智慧的肯定,又跨了一大步。一再肯定眾生皆有佛性,眾生皆有不動心。


經,只是一道橋樑。經的存在價值,只在使行者通過念誦,得到引導,使己心與「佛心」緊密相連。超越了物慾,搭通了人與宇宙脈膊的節奏。誦經的目的,是要你借經文的節奏及內涵的宇宙觀,開發自己的心靈,使面臨困境時,能藉誦經激發起勇敢的活下去的力量,借取大自然的力,發動自己的不動心,以極高的智慧去破解問題。因此,「經」要領悟,不在知道表面的意思,也在此意。又為什麼,有些人稱念經為「修」經,用「修」字來形容,表示用「心」去滲透佛理,不是用「眼」去看佛經。單靠文字怎可能掌握永恆的真理呢?因此太執迷於佛經字句的考證,大拋一批佛學專有名詞,這是錯誤的修經法。故此「心經」不是經。

般若心經的應用
現代都市人學習「般若心經」,因為「心經」可以令我們在百忙之中,找回自我,不會生活得焦慮和不安。一般都市人都有「失心」的現象,一切的身體疾病及靈病亦隨之而來,因此,「心經」可說是幫助我們都市人找回自己的「心」的心經,使人類得以善發其所以為人的特性,擁有極其宏觀的智慧。因此心經不愧為「心之經」,不單打破我們的迷情妄執,而且使人平心靜氣地來思索這一顆「心」。這絕不是簡單的。

心經為什麼要先念後解
要領悟心經的真義,令心經的精華在我們的潛意識紮根,最好還事先念誦,後求解。將心經念到滾瓜爛熟,喃喃上口,自然會感染經內的精華,然後才開始解透經中的真義,這種領悟方法最快,也最好。

心經為什麼可以治邪?
很多人都有見鬼的經驗,甚至比鬼壓,比鬼上身。有些朋友因靈體上身而重覆靈體死前的遭遇。跳樓自殺、服毒、用刀割脈而死等。修練心經,可以將靈體超渡,永遠不會再騷擾修經的人。為什麼「般若心經」能有這特殊的效果呢?首先,必要理解,為什麼人會成為「鬼」?所謂「無冤不成鬼」,人在生的時間,因為有看不開,想不透的冤屈,死後靈魂寄存人間,不能安息。如由一空間到另一空間,但不能順利引渡,被夾在兩個空間之中。極之痛苦,十分辛苦。茫茫然在一片黑暗之中,不知發生了什麼事。當一個人向這些靈體誦讀心經時,等如將心經內藏的虛空宇宙觀灌輸給那一靈體,令那心存冤屈的靈體悟到宇宙好廣好闊,外邊世界更美麗,何必為了小小的怨氣,侷限於一間房子、一個問題、一口污氣之內呢?心經成了遊說怨靈改變人生觀的葯。令那怨靈悟到「色即是空、空即是色」的道理,怨靈磁場力量自然會消失。怨靈就會有一種力量脫離那黑暗空間,再度投胎去。因此,假如懷疑家內有靈體,將「般若心經」背誦,可以令靈體安息離去。因此,假如旅遊時入住酒店時背誦心經,會將房間的靈體驅去,出入平安。因此,假如新居入伙,在入住時將「般若心經」背誦,可以令房子內上一手住客的污氣驅去。尤其是一些房子可能曾有人去世,這心經一念出,就可以間接做了好事,令靈體得以超渡及安息。

心經為什麼可以治失眠?
都市人每天奔波勞碌,精神極度緊張,人腦就好似一部錄影機一般,不斷開動。當我們放下工作,倒頭要睡時,由於工作太緊張,腦袋還在動,如錄影機一樣,機件還在動,收掣不及。試問怎會睡德安寧呢?只要每晚臨睡前微笑念心經,心經的智慧不單可以令人鬆弛神經,而且可以長存一種樂觀知命的潛意識,對一個人的心理發展,有極大的好處。

心經為什麼可以治失戀?
一切失敗的愛情,都在於每一個人太執著自己的好處和威風,漠視對方的存在。因此,為求對方為自己做盡一切好處,只求自己有好處的愛情,一定悲劇收場。愛情是無私的付出,不求收穫的,用這樣的心態來談戀愛,一定成功。「心無罣礙,無有恐怖」,一個存有「拿好處」的心去追求異性的人,一定處處見罣礙,自然處處有恐懼之心。假如能夠每晚臨睡前,將心經為對方(目標異性)念誦,為求他的幸福而背誦,這種「施」經的心態,會構成一種奇異的效果!在佛教的角度而言,叫做「迴向」。將心經迴向自己喜歡的人,會在不知不覺中,將你的腦電波憑藉心經廣大的磁場力量,送到對方。會令對方潛意識受到感染,覺得你有這種關懷。心經之謂「心」,是指在潛意識的溝通路上,有了一條可通之妙路。自己付出情感,以心經作禮物,對方一定感染到,也會感覺到這一人的情意。妻子為丈夫誦心經,效果一樣。這種「迴向」力量,是源於「施」字,無私付出的人,一定會收到善果的。

心經為什麼可以改運?
一個人常常行衰運,必定心神恍惚,心經可以攝住一個人的心神,轉而行好運。心經是正極靈能的經文,可以將不吉陰邪的東西驅去。念誦「般若心經」可以使人行運,甚至致富,其原因可以從消極及積極兩方面來分析:從消極一方先談。心經可以使你行運、致富。最直接地,是能令你「心中富有」。無論你家財千萬,還是貧無立錐,都必須追求心中富有,一個人心中富有,才真正擁有快樂。在佛教的角度而言,一個人能擁有心中富有,開心快樂,也就是「佛」了。心經的宇宙觀,能令你通過背誦,慢慢感染到宇宙就是我,我便是宇宙的智慧,萬物皆在我的宇宙之內,世界的財寶,皆在我的口袋之中,自己去不去拿來用,決於自己而已。因為自己追求心中富有,是精神世界的滿足,因此,有沒有錢並不是最重要的事。心中富有就是一切了。這是背誦心經,其中一些行者所領略到的道理。但另一些行者,卻有較積極的領悟。一個人開始修練心經之後,會有一種胸襟開闊,看得開看得大的思想。所謂「有容乃大,無欲則剛」,一個人能容人容物,才可以做大事業。這種「容」人觀,乃來自心經的修持。因為一個人心胸一闊,必然會有一種博愛的精神,一定人緣好。就算自己不想做大生意,也會被環境及良好的人際關係迫做大!因為每個職員都樂意為這個人打工,每一間公司都覺得與你合作最快樂。自然發旺致富,享受名成利就的福氣。因此,心經一修之後,人的世界觀就會改變。運氣也自然會變。

般若波羅蜜多心經
(般若波羅蜜多心經)八字經題的簡單意思,是說依照「般若」的妙法修行,便可度脫生死煩惱的苦海,達到究竟安樂的彼岸,證獲不生不滅的真心實相的經典。

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
--修行者如觀世音菩薩一樣,修行達到超越生死的無上智慧時
「觀自在菩薩」有兩義,一是觀世音菩薩,二是凡能觀察真理,獲得解脫者,均可稱之。「觀自在菩薩」就是說觀照成就,深入實相,得大安樂,不為境界所轉,又能救度苦迷眾生,具有自覺覺他的精神的修行者,就叫做「觀自在菩薩」。
「行深」是修行到功力精深的時候。整句是說修行到甚深般若智慧的時候,亦即是開悟的時候。

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
--自己看到自己由五種組織堆積而成,且全是空的,隨時可使所有痛苦消除。
「照見」是「觀照」,「五蘊」是下文的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五種。「蘊」是積藏之意,這五蘊是我們受生死輪迴的原素。「色蘊」不是顏色的「色」,也不是男女間的「色」,凡是有形質有障礙者叫做「色」,佔有空間及會變壞的。可說是物質。「受蘊」就是領納外界所起的感覺,凡肚餓、煩惱、冷熱、頭痛、腿麻就是「受蘊」。「想蘊」是思想,第六意識的思想。「行蘊」是川流不息的第七末那識,是生命的本能活動,因緣和合、宇宙運行、靜坐妄想等都是行蘊。「識蘊」是第八意識,即阿那賴耶識,永遠不會壞滅的根本識,本來真如佛性,因一念之差而自尋煩惱,成了輪迴因果。因為五蘊是一切眾生造業受苦的總根源,現在既空了它,自然一切苦厄不在存在。

舍利子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
--修行者呀,形體與空無異,空與形體無異
舍利子有多個解釋。其一為屍體不爛的部分,叫「舍利子」。其二為佛陀的大弟子,他以智慧第一,此經談智慧,故以他名為代表,因此舍利子三字,實結論為所有的修行者。「色」雖然是分明顯現著,但它是因緣和合的虛妄假相,並無實體也無自性。「空」是一些東西也沒有,故「色」與「空」沒有分別。

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、想、行、識,亦復如是
--形體就是空,空就是形體。感覺、想望、行動、知識,這些與空的情況,完全相同。色蘊既是與空無異,受蘊、想蘊、行蘊、色蘊也是空的。

舍利子,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
--修行者呀!所有終極的東西,都是空的模樣,既無所謂產生,無所謂消滅,無所謂污染,無所謂清淨,無所謂不足,無所謂滿足。
「諸法空相」那是說一切五蘊等妄相空去之後,就出現真心顯現的境界。真心顯現也就是般若實相,也就是真如佛性。「不生不滅」,是沒有生起,沒有滅亡,這才是「真」,因為如有生,一定有死,若無生,自然無死,這才是實相理體。「不垢不淨」、「不增不減」其理亦同。

是故空中無色、無受、想、行、識,無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無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無眼界,乃至無意識界
--因此空裡面沒有形體,也沒有感受,想望、行動及意識,更沒有眼睛、耳朵、鼻子、舌頭、身體及心,也沒有形狀、聲音、氣味、味道,可觸摸的東西及心所認識的一切。沒有視覺的世界,也沒有心所識知的世界。這是重複「五蘊皆空」的意思。「無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」四句是說十八界皆是空的。眼耳鼻舌身意叫「內六入」,色聲香味觸法叫做「外六入」共十二入。由眼對色,耳對聲,鼻對香,舌對味,身對觸,意對法,內六入與外六入相接觸,生出六識
--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,十二入加六識為十八界。
--沒有視覺的世界,也沒有心所認知的世界。眼識界、耳識界、鼻識界、舌識界、身識界、意識界這六識界都是虛妄的假相。「界」是界限,六根六識及六塵各有各的界限。

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,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
--沒有迷失,也沒有迷失的窮盡,沒有衰老及死亡,也沒有衰老及死亡的窮盡。這段語是說十二因緣也是空的。十二因緣是一無明、二行、三識、四名、五色、六觸、七受、八愛、九取、十有、十一生、十二老死。這是眾生輪迴的由來。因緣,因是起因,如種子,能生出東西。緣是助緣,幫助因成果者。避免惡緣惡因,促成善緣,才可完成菩提。「無明」是不了解真理,煩惱頓生。「盡」就是消滅,不但無無明至老死的流轉,也不必把無明至老死消滅去,因為這些本來是空的,若證得般若實相,自然不必消滅就消滅了。

無苦集滅道
--沒有痛苦的根源,也沒有消滅或達到痛苦的途徑。「苦集滅道」叫四聖諦,諦是真實不顛倒的意思,四聖諦是四種真理。以上四諦總是說這生死等苦實在是苦的,這個「苦」是從貪瞋痴等煩惱招「集」而來的,想達到寂「滅」解脫安樂的境界,應該要修「道」!

無智亦無得,以無所得故
--沒有所知,亦沒有所得,因為一無所得之故。眾生被無明迷惑住,才變成愚痴,本性是靈明的,故還有什麼叫做智慧?縱使有智慧,又有什麼用呢?故叫「無智」。既然一切的法是空的,什麼五蘊、十八界、四聖諦都是空的,那有所得呢?本來沒有的東西,現在忽然得到,才叫「得」!妙性真如是本性,個個都有的,還需要去得嗎?所以叫「無得」。你已具備了一切,還有什麼再要得的?

菩提薩埵,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心無罣礙
--才能使人達到菩薩超越生死的無上智慧,能不受思想蒙蔽而做成障礙。「罣礙」是不得自在,我們凡夫因為不了解空的道理,生出種種的妄心,整天念頭動個不停,沒有一秒鐘的安息,所以有罣礙,不能自在。

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,遠離一切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
--因不受思想蒙蔽的障礙,才可沒有驚恐之心,離開一切足可使人迷亂的東西,達到永恆的幸福彼岸。凡夫沒有智慧,會常常生起不合道理的念頭,所以感覺有障礙。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的妙法修行,心裡頭清清淨淨,自在得很,一些些罣礙也沒有,自然就沒有恐怖。「究竟」是最徹底。「涅槃」就是寂滅,圓寂之意。「罣礙」屬「業」「恐怖」屬「苦」、「顛倒夢想」屬「惑」,因為有惑就造業,因為造業才受苦。有了般若的智慧,可以滅除惑業苦三種大病,到達究竟安樂的彼岸。

三世諸佛,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
--過去,現在及未來的所有成功修行者,均憑此無上智慧,到達最高、最真、最完滿的開悟境界。「三世諸佛」是過去、現在及未來的統稱,「阿」的意思是無,「耨多羅」的意思是上,「阿耨多羅」合起來就是無上。「三」的意思是正,「藐」是等,菩提是覺,「三藐三菩提」加起來是正等正覺。整句加起來是無上正等正覺。「正等」是真正平等,沒有邪見偏見。「正覺」是正確的覺悟,不為「惑業苦」所迷。

故知般若波羅蜜多,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無上咒,是無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
--因此,必須明白這無上智慧是宇宙的真言,是光明的真言,是最頂尖的真言,是無可比較的真言,可憑此消滅一切痛苦,絕不虛假,十分真實。

故說般若波羅蜜多故,即說咒曰
--因此要達到無上智慧的話,就應誦那真言,真言為。

揭諦揭諦,波羅揭諦,波羅僧揭諦,菩提薩婆訶
--同行同行,與我一起同行到快樂的彼岸,全心全意地同行到彼岸,因覺悟而付上敬禮誦此真言。

後記:吾人自悟覺佛法本無法,心經本無經,因此語譯「遠離一切顛倒夢想」一句,「離開一切足可令人迷亂的東西」,這「東西」二字,其實也包括本經在內!

喜欢 (0)
发表我的评论
取消评论

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

Hi,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!

  • 昵称 (必填)
  • 邮箱 (必填)
  • 网址